小鵬汽車太技術宅了。
汽車作為一個試錯成本僅次于房地產的領域,技術的占比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重。而作為頭部新勢力之一的小鵬,過于把技術看的太重,而把產品、市場、營銷……看的太輕。
試錯成本
當一個產品試錯成本越高、更換頻率越低,它能忽悠消費者的時間就越長。
舉個例子,手機,誰心理都有個12345的排名。因為大多數(shù)人在短暫的幾年內都會有至少2個手機的使用體驗,更有甚者,一年一部。這種體驗是最真實的,好還是不好自己最清楚。
電腦,相比手機,更換頻率低于手機,價格高于手機,就導致其排序難度指數(shù)級上升。并不是他們的真實產品力有多么難以分辨,各種水軍,恰飯團太多,消費者想要獲取真實體驗的難度上升了。
到了汽車,同級別的車里,魚龍混雜,20萬,家用,B級車,哪個最好,你隨便找100個人問,能得到至少10種答案。難道產品力真的就這么難以分辨?造成這么大認知阻礙的原因是什么?
所以說,想要造出一輛車,大賣,除了產品力跟得上,產品定位,市場營銷,賣點造勢……一個都不能少,相反,技術層面不是不需要,而是長期看,技術是基本功,短期看,單靠技術就想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,本身就是漠視市場的表現(xiàn)。
產品定位
小鵬的產品定位確實是出了問題,蔚來、理想,從第一輛車出來,就繞開了比亞迪和特斯拉以及一眾國產車的價格區(qū)間。小鵬憑借P7的顏值和智能座艙著實在市場上火了一把,但是當特斯拉單車近7萬的凈利財報一發(fā)出來,當特斯拉降價搶市場的消息一放出來,基本上就可以確定,距離特斯拉價格區(qū)間最近的小鵬,就是新勢力里影響最大的那個。下有比亞迪焊死低價區(qū)間,后有特斯拉降價攻擊,特斯拉即便再降價5萬,也是均車兩萬的凈利潤依然可以傲視所有車企。這個擠出效應,小鵬有沒有評估過?
蔚來、理想當然也會受到影響,但是價格區(qū)間就是留給兩家車企產品的緩沖區(qū)間,因此相對來講受傷較輕。
按規(guī)劃,明年小鵬有三款車上市:
基于E平臺的P7改款,空間不變,聚焦智駕,價格與現(xiàn)款相當;
基于F平臺的F30,尺寸小于G9的SUV,定價20-30;
基于H平臺的H93,C級MPV;
除了P7改款,剩下兩款車都是奔著血雨腥風的紅海市場去的。如果說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技術,我是信小鵬的,但是一個新勢力這么造,手里那三四百億現(xiàn)金,短期借款和應付款七扣八扣之后,最多還有兩款產品的試錯機會了吧。
盈利
做技術,理想肯定是做不過另外兩家的,但理想的產品定位是最準的一個。面向家庭用戶(30~50萬)真是把理想對汽車市場的敏銳嗅覺展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。
Q3財報:
蔚來虧損38.70億元,凈利潤率-31.86%;
小鵬虧損22.02億元,凈利潤率-34.82%;
理想虧損21.29億元,凈利潤率-17.55%。
可以看出,理想是最接近盈利的那個。
組織架構
小鵬G9的滑鐵盧,確實在汽車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。發(fā)布會48小時,接著就放出了“降價2萬,多款車型新增XNGP”的增配降價的壯舉,明顯還是產品定價沒做好,市場調研沒做到位。
因此在銷量跌破萬之后,小鵬組織架構也遭到了重大變動。近期:創(chuàng)始人何小鵬重心回歸造車,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夏衍辭任執(zhí)行董事,公關負責人李鵬程離職……
組織架構調整是好事,造成當下這個局面最大的責任人肯定出在自身領導層。但調整后的組織架構是否能帶領小鵬披荊斬棘,再創(chuàng)輝煌,還是個未知數(shù)。
最后
我個人當然希望小鵬越來越好,因為汽車行業(yè)需要小鵬這樣的開拓者。
留給理想主義的生存空間還有多大,作為一個被各大資本挖地三尺的汽車紅海,網絡上的言語爭論似乎略顯蒼白,讓我們靜待市場給出最終裁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