佐思汽研發(fā)布《2024年中國車企(乘用車)出海報告-泰國篇》。
一、泰國新能源車競爭格局未定:銷量持續(xù)高速增長,中日車企競爭激烈
2024年1-5月,泰國乘用車市場總銷量達20.1萬輛,同比2023年1-5月下降了11.6%。其中,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.7萬輛,占總銷量28.5%,同比增長了52.2%。
在品牌競爭格局中,日系車在2023年雖經歷了市場份額的縮減,下降了9個百分點,卻依然牢固占據著市場的主導位置。與此同時,中系車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,市場份額較2022年提升了8.5個百分點,并在2024年內穩(wěn)定維持在17%的水平。相比之下,德系車則持續(xù)面臨市場挑戰(zhàn),其市場份額在近年來一直呈下滑趨勢,2024年前五個月更是僅占據5.8%的市場份額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來中系新能源汽車開始強勢進軍泰國市場。2023年其銷量占比飆升至驚人的71.9%,獨占鰲頭。在銷量排行榜前三強中,中國車企全面霸榜,分別是比亞迪以29.1%的份額領跑,上汽(14.9%)緊隨其后,長城(13.2%)位列第三。
盡管日系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推進步伐稍顯遲緩,但包括豐田集團在內的眾多日本品牌已積極在泰國布局新能源汽車。依托其在泰國的強大品牌影響力,豐田集團在2024年1~5月期間,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了顯著躍升,成功占據泰國新能源汽車市場29%的份額,而2023年這個比例還僅為3.7%。
二、泰國推進30·30電動汽車政策實施,吸引中國車企攜產業(yè)鏈落地
為了加速電動汽車產業(yè)的進程,泰國政府推出了“30/30政策”。按照政策要求,2030年泰國計劃生產72.5萬輛電動汽車與67.5萬輛電動摩托車,確保零排放車輛(ZEV)在整體汽車產量中的占比達到30%。此外,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擴張,泰國國內充電樁需求量需達到1.3萬個,為電動汽車的普及提供堅實的基礎設施保障。
在這一進程中,泰國政府于2024年1月2日正式實施了第二階段電動汽車激勵政策(EV3.5)。泰國政府預計劃下撥高達9.7億美元的資金。對于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,可以享受消費稅減免和購車補貼。同時,滿足要求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可以獲得企業(yè)所得稅豁免權和關鍵零部件進口稅免除等優(yōu)惠政策。這將有效降低車企的生產成本與市場運營風險,并提高國內外企業(yè)投資泰國電動汽車產業(yè)的積極性。
根據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辦公室(BOI)統(tǒng)計,泰國有超過720家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,超過1100家二、三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。配套產業(yè)涵蓋塑料、橡膠和金屬部件、輪胎、內飾部件、座椅、電氣部件、電子部件、安全系統(tǒng)等。
得益于泰國對電動汽車的政策扶持,中國汽車產業(yè)鏈在泰國逐步實現全鏈本土化。此外,泰國與東盟其他國家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以及中東地區(qū)國家簽訂了自貿協(xié)定,因此在泰國生產的汽車可以享受出口零關稅的優(yōu)惠。根據泰國工業(yè)聯合會數據統(tǒng)計,2023年泰國汽車(含乘用車、商用車)生產量為184.2萬輛。其中,出口量達111.8萬輛,同比增長11.7%。
與此同時,中國車企在泰國生產并出口到歐盟的汽車,僅需繳納10%的關稅,這也有助于中國電動汽車突破歐盟的關稅壁壘。
-
- 比亞迪位于泰國羅勇府的電動汽車工廠是比亞迪在東盟地區(qū)的首家工廠,包含整車四大工藝和零部件工廠。該工廠計劃生產右舵電動乘用車,除了在泰國銷售,還將出口周邊東盟國家以及歐洲市場。上汽集團泰國新能源產業(yè)園區(qū)包括電池模組開發(fā)的工廠設施、名爵電動汽車生產線、組件的聯合開發(fā)區(qū),還將建立集裝箱存儲區(qū)和新物流倉庫,以確保產能并降低物流相關成本。
長城汽車在泰國市場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超50%。包括精工、曼德等核心零部件企業(yè)也駐扎在長城汽車羅勇府工廠,為長城汽車提供懸架、座椅等配套供應。
三、中系車企在泰國策略分化明顯:簡配車聯網與定制化策略共存
中國汽車市場車聯網與輔助駕駛功能普及率較高,已成為眾多車型的標配。而泰國汽車市場則相對滯后,多數燃油車并不具備這些功能。中國車企進入泰國市場時,會針對當地市場需求和消費者認知進行策略調整。
一部分中國車企,例如比亞迪,相比于ATTO 3中國版本,泰國版則關閉了車聯網功能。根據消費者需求,提供更具性價比的車型和服務體系來贏得泰國汽車市場份額。
另有部分中國車企,例如上汽,則致力于本地化創(chuàng)新。旗下名爵品牌開發(fā)出了能夠聽懂泰語的i-Smart系統(tǒng),讓MG 的泰國消費者能夠用泰語對車輛進行語音控制。此外,名爵還依托高度模塊化的海外出行SAIC平臺,打造出小機器人ai assistant等智能硬件。
四、部分日系車企關停/調整泰國工廠,中系車企還不能盲目樂觀
隨著泰國汽車市場加速擁抱新能源汽車的浪潮,這一轉型的洪流對日系車企長期依賴的傳統(tǒng)燃油車業(yè)務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為順應市場趨勢并緩解壓力,近期多家日系汽車制造商紛紛調整在泰國的生產布局,部分選擇關閉或重組工廠,以適應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市場需求。
具體而言,斯巴魯和鈴木因銷量下滑、產能過剩及市場持續(xù)低迷,計劃逐步退出泰國生產領域。而本田則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整合措施,選擇將生產資源高度集中于巴真府的工廠,旨在通過規(guī)?;a提升運營效率,并有效降低成本,從而在新能源汽車浪潮中保持競爭力,確保企業(yè)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這一系列調整不僅映射出日系車企在泰國市場的策略轉變,也間接彰顯了中國車企在該地區(qū)競爭力的提升和市場影響力的持續(xù)擴大。然而,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車企已全面超越日系,豐田等日系車企巨頭仍憑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蘊和先進的技術實力,在泰國市場穩(wěn)坐釣魚臺,保持領先地位。
在泰國市場乃至全球汽車市場中,局勢錯綜復雜且瞬息萬變。中國車企需要持續(xù)在技術創(chuàng)新、品牌建設、市場拓展等方面努力,以鞏固和擴大其市場份額。同時,日系車企也在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和挑戰(zhàn),通過調整戰(zhàn)略和加大投入來保持其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