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噪聲系數(shù)?
說到噪聲系數(shù),有這樣兩種定義。
一種呢,即是輸入信噪比比上輸出信噪比。
物理意義就是,噪聲系數(shù)表征的是一個系統(tǒng)對信號信噪比的惡化情況。
另一種呢,就是指實際輸出的噪聲與假設系統(tǒng)是無噪聲時的系統(tǒng)輸出噪聲。
有點拗口啊。
白話一點,就是說,噪聲進入系統(tǒng),然后得到系統(tǒng)輸出端的噪聲。
然后假設系統(tǒng)是無噪聲,得到系統(tǒng)輸出端的噪聲。
而噪聲系數(shù),就是這兩個噪聲值的比值。
這兩種定義,其實是等價的。
噪聲系數(shù),通常以dB值來表示。
為什么要用噪聲系數(shù)?
噪聲系數(shù)這一指標,只有在輸入是小信號的時候,才會被考量到。
通過噪聲系數(shù),可以計算出接收機的靈敏度,即接收機能接收到的最小信號。
SNRout一般根據(jù)基帶解調(diào)門限獲得,而Nin為-174dBm/Hz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靈敏度的計算中,并沒有涉及到器件的增益。
也就是說,噪聲系數(shù)有這樣一個好處,可以讓我們比較兩個接收機的靈敏度好壞時,不需要知道接收機內(nèi)部的具體結構。
就是說,甭管接收機里面是個什么架構,只要給出一個噪聲系數(shù),就可以評估靈敏度。
噪聲系數(shù)小,那靈敏度就高;噪聲系數(shù)大,那靈敏度就低。
怎么測試噪聲系數(shù)呢?
一種呢,使用噪聲儀。
使用噪聲儀,是測量噪聲系數(shù)最直接的方法,而且操作簡單。在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它是最準確的。
噪聲儀本質(zhì)上也是基于Y因子法。
當然,使用噪聲儀,也有一些不好的點。
比如說,頻率范圍沒那么寬;當測量比較大的噪聲(比如大于10dB)時,沒那么準確;而且噪聲儀很貴,關鍵是用途太單一,除了測噪聲,也沒法用作其他。
作為一個曾經(jīng)的低噪放設計人員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用頻譜儀,你需要和別人協(xié)商,用矢網(wǎng),你需要和別人協(xié)商,而噪聲儀,大概率上是隨到隨用。
另一種呢,是使用頻譜儀,即增益法。
增益法的本質(zhì),是基于噪聲系數(shù)的定義。
對定義中的公式,稍稍做些改動,如下圖所示。
如上圖所示,如果要用增益法來測試噪聲系數(shù)的話,需要先測試出待測件的增益。
這個很好實現(xiàn),要么用矢網(wǎng),要么用信號源+頻譜儀。
然后,輸入端加上50ohm的匹配負載,同時頻譜儀要做如下設置:
將頻譜儀的衰減器值設置為0dB,以減小頻譜儀本身的噪聲對待測件噪聲的影響
把detector 設置為RMS detector
打開trace average
這種方法呢,頻率范圍可以很寬,只要頻譜儀支持的頻率范圍,那就是噪聲系數(shù)的可測試范圍。
這種方法的主要限制,來源于頻譜儀的底噪。
假設待測件的增益為20dB,噪聲系數(shù)為6dB,那么輸出的噪聲,為-148dBm/Hz,這就要求頻譜儀的底噪要足夠的低。
所以,增益法,適合高增益,高噪聲系數(shù)器件的測試。
還有一種,就是噪聲源+頻譜儀,基于Y因子法。
這里,我就不展開了,具體文獻[3],官方文檔,非常贊。
參考文獻:
[1]https://www.keysight.com/blogs/tech/rfmw/2019/10/23/the-four-ws-of-noise-figure
[2]https://www.analog.com/en/technical-articles/noise-figure-measurement-methods-and-formulas--maxim-integrated.html
[3]https://scdn.rohde-schwarz.com/ur/pws/dl_downloads/dl_application/application_notes/1ma178/1MA178_5e_NoiseFigure.pdf